您的位置:基金>正文

天水古城加盖日式小屋,花9亿修得面目全非谁该负责

来源:狐度2023-08-21 21:00:37

文|和光

据央视报道,几年前,甘肃省天水古城西关片区启动了抢救性保护措施,然而最近不少市民和游客发现,修缮一新的天水古城竟然成了商业街,变得面目全非。

不仅参观区域受限,消费门槛提升,一些经营餐饮的商家改变了院落古建筑的风貌。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中竟然加盖了两间日式小屋,赵氏祠堂的入驻商家把古建房屋结构的棱角磨平了,16号院中甚至索性拆除了原本的楼梯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端午节游客在古城游玩。资料图。图片来自天水古城官方网站。

天水古城是西部地区现存规模较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落。古城的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,伏羲文化是其主要特色。2021年,央视纪录片《记住乡愁》,曾对天水古城做过比较详细的介绍,“羲皇故里、一画开天”,其文化底蕴和特色,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然而经过几年的修缮,原本古色古香的建筑群,却成了“千镇一面”的商业小镇,失去了以往的特色不说,还存在各种安全隐患,实在让人大跌眼镜。过度追求商业利益,牺牲古建筑的文化价值,种种变化,不光让当地的古建筑专家面对记者采访时直呼“何止是心疼”,当地的民众也抱怨古城成了四不像。

古建筑的开发保护,本是一项综合性、系统性的工作。要做好这项工作,主政部门应该在保护古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做加法,通常要考虑:

该如何修缮,采用何种文保技术,才能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;

如何安排原住民,保护古城的完整性、原真性;

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之上,才能进一步考虑吸引游客、实现盈利,甚至是打造文旅大热IP,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引擎。

然而从现实来看,当地在开发保护古城时,似乎是在简单粗暴地做减法,经济驱动大于一切,以文物保护之名,行商业过度开发之实。

天水古城。

在这种思维模式下,一切不利于古城商业化的方方面面,似乎都可以舍弃。因此人们看到:

好好的文保院落,却加盖了彩钢厨房,变成了餐厅;青砖黛瓦的中式古建筑成了日式风格的餐厅;指纹打卡机直接钉在了柱子上……古朴小镇没了原汁原味的东西,到处充斥着庸俗的商业气息,游客目光所及不是吃的喝的,就是玩的,跟普通商业街无异,很是扫兴。

而为了所谓的“抢救性保护”,当地为天水古城投入了8.88亿财政资金。事实证明,没了特色的古城古镇,根本就没有竞争力。时间久了,终究会被游客用脚投票。没有了游客,前面投入的钱,岂不是白烧了?

其实,这类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、杀鸡取卵式的操作,早就被舆论批评过很多次了。很多地方,不说开发保护还好,矗立几百年的古城古建筑们,还能让人看到往日的风采。一说抢救性保护,那可能真就“抢救”不回来,大量的古建筑或是被拆得所剩无几,或是成了一堆崭新华丽、有名无实的空壳……结局也高度雷同:接连扑街,得不偿失的教训不知疲倦地上演。

若不想重蹈覆辙,各地首先要改变古建筑开发保护的工作思路。

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工作专业性极强,文物保护部门理应有话语权。然而现实中,基层文物保护部门相对弱势。

以天水古城为例,古城无论是业态设置,还是装修改建,都需要经过至少县级文物部门的批准,然而这些“改头换面”的经营,基本都是未批先设、未批先修,文物主管部门直言“无从监管”。

在被央视曝光后,当地看起来非常重视,在回应中提到了一系列的整改方案,包括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等。可是,对监管为何缺位、相关违规现象要如何问责,几乎只字未提。

现有的安全隐患,当然需要排查治理,但是好好的古城如今成了这副模样,谁要对此负责?难道不用追责吗?

相关内容

Copyright @ 2008-2020 www.jjzkw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基金周刊 版权所有
联系我们:829 875 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