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动态>正文

专访唐江澎:“分数”指挥棒下,更要为学生撑出“人的空间”

来源:外滩教育2023-08-14 14:50:00

看点 什么是好的教育?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唐江澎的阐述,曾屡屡刷屏,成为金句。这背后,是他对教育的深刻洞察,也是身体力行的改革实践。今年6月,唐江澎校长从锡山高级中学校长职位退任,将以另一种方式,为基础教育贡献智慧。分数压力之下,教育如何保证“人的空间”?外滩君专访了唐江澎校长。(文末附有采访实录,虽然篇幅较长,但是唐校长的分享不乏真知灼见,值得品读。)

支持外滩君,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“星标”我们,从此“不失联”。


(资料图片)

文丨周滢滢 编丨Jennifer

2021年全国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提出诸多观点,刷屏网络。诸如,“学生没有分数,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;但如果只有分数,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。”

做客央视,面对记者的采访,他也觉诧异,“我不过说了一些常识,怎么就火了?”

从普通教师,到全国知名校长,唐江澎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了40余年。那些屡屡刷屏的金句背后,是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和坚守,也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洞察。

更难得的是,他的金句,从来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和证明。

掌舵锡山高级中学(以下简称“省锡中”)的17年里,他将这所学校,从一所以当地乡镇生源为主的普通县中,变成了一所全国示范性高中。

省锡中校园一角

在高考升学率的现实压力下,唐江澎依然坚持让学生全面发展。三年间,学生修满国家课程之外,并完成以下这些项目,才能获得毕业证——

每天体育锻炼一个小时;

完成40小时公益服务;

完成40个必做实验,尝试一项科创任务.....

而唐江澎,始终定位自己是站在大地上办教育,努力在教育理想和现实之间取得平衡。他说,“大家都在追求分数,但是身为校长,还是要为学生撑出一些‘人的空间’。”

这位敢说的“网红校长”,在今年6月的毕业典礼上,他正式宣告退休,卸任校长职务。

这场特殊的毕业典礼,再次引来了不小的关注。最后一次履行校长的职责,他给毕业生推荐了三本书,还布置了两份特殊的“暑假作业”——

以一个社会研究者的姿态进行社会调查;

找一份工作赚到能养活自己一周的薪酬。

前者是关怀社会,后者是自力更生,都是在指引学生构建个人的价值和意义。

在和外滩君畅聊的2个钟头里,唐江澎校长分享了自己对教育现实问题的洞察,以及对什么是“好的教育”的摸索,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教育者的理想和热忱。

考试指挥棒下,

校长要撑出“人的空间”

在江苏无锡,省锡中很有名气。不仅因为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、升学成绩亮眼,更因为这里的学生普遍开朗自信、谈吐大方,幸福感高、焦虑感低。

唐江澎从2006年开始担任校长。任职的17年里,他最大的成就感,就是将这所学校打造成了一个响亮的名片。

谈及学生如何在直面高考的压力下,享受学习、享受生活、享受成长,有三个细节让外滩君印象深刻。

1. 不少于600万字的阅读量

唐江澎非常重视阅读,要求每位学生高中三年阅读量不少于600万字

听上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,其实背后是积累的力量。“平均下来,也就是每天保证15分钟阅读,每年至少读10本书,每本书20万字,坚持3年。”

校园图书馆

怎么确保学生是真的完成了这一阅读量?方法很简单,让学生将高中三年阅读的书单写出来。然后,老师从书单里挑出书来追问、测评。

唐江澎说,毕业前,学生在阅读书单上奋笔疾书,这是让他感到非常自豪的场景。

两年前,他参加《朗读者》节目,向主持人董卿展示了几位学生的阅读书单。很多学生三年下来的阅读量都超过了600万字,最多的学生能达到3000万字

“其中一个女孩,在高一时读了《寻找薛定谔的猫》,就对量子力学、物理学非常感兴趣,后来被美国一所顶尖大学录取,还获得22万美金的奖学金;

还有一个男孩,喜欢阅读哲学,把哲学和计算机两个学科结合起来,作为人生发展路径,被剑桥大学哲学与计算机双专业录取。”

被阅读滋养的学生不计其数。有毕业生在网络上感慨,“高中三年,最使我享受的,就是学校的阅读生活”。还有很多学生离开学校以后,依然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。

“高中阶段,是学生认识自我、定义自我、确立自我关键的三年”,唐江澎说,没有大量的经典阅读,天天都在刷题,他们的人生将是一片空白。

2.每天运动“出汗”1小时

除了阅读,唐江澎最看重的还有运动。

在省锡中,每天必须保持一节体育课,每周一节艺术课,直到高考前停课。“就算是高三,也应该保持一个基本的节凑,该跑步的时候就去跑步,该做题的时候就去做题。”

为了营造全员运动的氛围,学校还有一项做俯卧撑的传统,设置了“一分钟完成50个”的挑战。唐江澎自信地说,随便从我们学校拉出一个男孩子做俯卧撑,各个都能达标。

做俯卧撑有什么好处?“这是随时可以练习的运动。即使这样一个简单的运动技能,学生想要一直保持达标,也要坚持锻炼。而且,它能让学生的心态更积极向上,男同学之间秀一下力量,也是活力的彰显。”

唐江澎提醒,今天的孩子出现那么多心理问题,这是教育者要痛定思痛的。其实,越是学业压力大,学校越要守住学生的运动空间。

击剑课

尤其是中学生,如果能每天运动出一身汗,促进多巴胺的分泌,心理问题也会少很多。“强健的体魄,是健康人格的基石。否则学习再好,也是空中楼阁。”

为了给学生更好的运动体验,唐江澎在体育资源上的投入,也是不遗余力。

作为一所直面升学压力的公办高中,学校提供的运动项目多到令人惊叹。除了传统的篮球、足球、游泳等运动,还增设了击剑、跆拳道、自由搏击、壁球、瑜伽等项目。

瑜伽课还请来了一位亚洲冠军教练,女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门课,不仅可以放松身心,还能进行形体训练。“我们尽量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体验,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运动爱好,培养受益终身的运动习惯。”

校园体育节中的跆拳道比赛

3.没有横幅标语和考前动员大会的高三

紧张的高考季,唐江澎坚持不搞考前动员大会,也不悬挂和高考相关的横幅标语。

这一“反传统”背后有个小故事。

有一年动员大会上,唐江澎作为校长要去发言,他准备了三首曲子,对学生说,“考前的学习生活,最重要的是一种节奏的把握。同学们听一听,想生活在哪种氛围和节奏当中?”

第一首是哈恰图良的马刀舞曲,疾风般的马队,奔驰而过,紧张得透不过气来;

第二首是《土耳其进行曲》,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,视死如归地向前推进;

第三首是《桂河大桥》,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,士兵们却在自信地吹着口哨,轻松欢快......音乐响起,台下学生都笑着说,“要这种节奏”。

于是,这场动员大会,变成了一堂音乐鉴赏,唐江澎陪着老师学生一起放松地欣赏音乐。此后,省锡中就再也没有高考动员大会的身影。

“高中学习,是高强度、持久性的智力活动,已经足够紧张了,学校不要再去增加孩子们的紧张感了。学生更需要的,是一种安静平和、宽松有序的学习氛围。”

悬挂“多考一分、干掉万人”这样的标语、声嘶力竭地高喊着“我要赢”,在唐江澎看来,这是一种变态、扭曲的教育观念。

宽松有序,才应该是全校师生学习生活的主旋律。

学习的目的,

是构建个人在世界上的意义

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,唐江澎给学生推荐了三本书,叔本华的《人生的智慧》、钱穆的《人生十论》,还有徐扬生的《摆渡人》。

他希望学生在毕业之后,能继续对人生有一些哲学思考,追问我是谁、我要到哪里去。

除此以外,他还布置了两份特殊的“暑假作业”——

首先,不仅以游客的身份去饱览祖国大好河山,还应该以社会研究者的姿态,走进中国最贫苦的地区,去感受中国之大、民生之艰;

其次,为自己谋取一份暑期工作,赚取能养活自己一周的薪酬。

这两份作业背后的意图是什么?

唐江澎表示,以社会研究者的姿态,去感受中国社会有多少问题需要年轻一代去面对和解决,这应该成为学生人生成长中的必经一课。

“尤其对于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来说,‘扶贫攻坚’这样的词语他们在卷子上写过很多次,但是,他们的认识是空洞的。

同样,今天的学生,条件优渥、吃喝不愁,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条件,是怎么来的,完全没有概念。我们要让学生知道,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独立个体,自力更生,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”

在他看来,无论是关怀社会、还是自力更生,其实都是在社会这一真实课堂中“学习”,构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。

这两份作业,正是他所坚持的“体悟教育”的缩影。

什么是体悟教育?即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还应该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,获得超越知识本身的人生智慧。

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,高中三年是定义自我、认识自我、塑造自我的关键三年。如果缺乏这份“体悟”,学生在高考选科、大学和专业的选择、以及未来人生方向的抉择上,都会陷入盲目和被动。

学生在体验3D打印课程

“这是当下中国教育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,只教给孩子用分数去考大学,却没有教他们去上什么样的大学、选什么样的专业。学生对自己的喜好、天赋,对社会上的就业类型和工作岗位,一无所知。”

唐江澎强调,教育的过程,也是引导学生去追问“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”的过程。

1.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

唐江澎一直有一个观点,“无论是大学和专业选择,还是未来人生伴侣的选择,都应该遵循一个最高原则,那就是爱。”

然而,对于眼下的学生来说,精神世界被无限挤压,探索自己的热爱和兴趣,竟成了一种奢侈。

省锡中最让唐江澎自豪的一点,不是耀眼的升学成绩,而是聚集、培养了很多爱好鲜明、个性突出的学生。

比如,有一个男同学,母亲送他来学校以后,车门被快递小哥撞了,他得到启发,开始研究智能车门报警系统。高中三年里,他不仅搞出了研究成果,还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。如今正在念大三的他,就开始跟着院士研究通信技术。

在校园里,唐江澎和学生交流最多的一句话是,“未来想学什么专业?”很多学生都给了他很坚定的答案:想学考古、想考中传的录音系、想学临床外科、想学动物保护专业...

毕业后,这些孩子真的为了追随自己热爱的专业,不惜放弃了排名更高的大学。

“一所真正好的学校,应该培养出越来越多这样的孩子,并提供充分的土壤,滋养他们自由生长。让学生在高中毕业前,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,有一定的预期。”

学生在创造工坊制作作品

2.重视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

想要在紧张的学业之下,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,唐江澎认为,中学段的职业生涯教育,不可或缺。

他观察发现,今天全世界都在日益重视职业生涯教育,很多学校也都引入了霍兰德职业测试等工具。

省锡中的做法是,为学生提供对应不同专业、就业类型的体验课程。目前,在学校里有社科研究、数理研究、工程实验、经济管理、生命医学、艺术与设计、体育与军事7个选修课大类

比如在社科研究类的课堂上,学生可以体验像记者、社科研究员那样,针对某一主题,进行搜集资料、撰写文稿的训练;

在工程试验类课堂上,学生则要动手去做实验、尝试完成一个科创任务.....由此探索,自己是否喜欢这样的工作方式。

“很多学生正是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,加深了对专业领域的了解,也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”

“学生质检员”在对校园食品进行检验

110周年校庆,唐江澎邀请了100多所大学的校长、院士、招生人员来到学校,一时引起轰动。其实,打通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,能借助大学里的资源,为中学生带来各种点燃兴趣的讲座、多元化的课程体验,是他一直在做的尝试。

有毕业生在知乎上留万字感言,“我想谈的不是省锡中教给我怎样的知识,而是树立了什么兴趣,培养了怎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。”

让学生印象深刻的,除了相对奢侈的体育与艺术课程、8小时的睡眠时间;还有能在高中阶段接触到与不同大学合作开设的多元课程,学生得以可能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、长处以及思考“为什么而学”。

一所学校的价值

是培养学生“向上向善”

“好的教育,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、责任担当者、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。”此前两会上,唐江澎的这段阐述,在网络上吸引了3000万点赞,点击量破100亿。

对教育问题有着深刻洞察的唐江澎,背后有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。

1979年,16岁的唐江澎在陕西省洛南县参加高考,考了全县第一名。但是,因为个人身体原因,成绩优异的唐江澎却没有被大学录取。

为了排解失落和苦闷,唐江澎开始给落榜的朋友辅导功课,第二年这些朋友很多考上了不错的学校,这引起了当地教育局一位老局长的注意。

于是,年仅17岁的唐江澎走进陕西洛南中学,成了民办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。

1993年,已经取得一定教学成绩的唐江澎,决心南下,来到省锡中,并在这所学校深耕整整30年。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正是在这里,日益成熟。

从被大学拒之门外的青年,到备受认可的民办教师,再到今天的知名校长、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,唐江澎的人生故事励志且传奇。

青年唐江澎

他一直思考,支撑自己一路走到今天的人生信条是什么。后来他想通了,无非是保持向上和向善

“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,其实我没办法规划未来。我能做的,就是做好眼下该做的事,始终保持一个对的大方向。”

什么是对的大方向?唐江澎说,就是用我的努力,用我的善良和智慧,给世界带来向上的变化,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,这是我的人生目标大方向。

正因如此,他认真对待职业生涯中的每一堂课、每一次教研、每一个校园改革,乃至每一场媒体采访。无论顺境逆境,从未懈怠。

向上、向善,不仅是他的内在动力,也是他对学生、对青年学子的期待。

在唐江澎看来,一所学校的价值,不应该只看她能培养出多少成就杰出的学生,更重要的是,看她培养的每一个学生,是否坚定这样一种人生信念:让世界因我的努力,而发生向善、向上的变化。

唐江澎校长参加《朗读者》节目

他反思今天的教育,充斥着一种“成功学”的竞争氛围,鞭笞孩子要达到什么样的分数、爬上什么样的社会高度,却很少启发孩子,你要追求的人生大方向究竟是什么?

“有了自己的人生大方向,学生才不会被一场考试失败、一次人生挫折所摧毁。”

作为一名教育理想主义者,唐江澎希望努力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校园,引导学生在分数之外,关注艺术美感、价值、意义等“人之所以为人”的部分。

比如,他在学校成立“模拟城市”,配套学生银行、学生邮局、无人超市、食品检验中心等,由学生担任城市治理者,面对学校这一真实社会,各司其职地解决问题。邮局的学生负责为全校师生收发杂志、信件;食堂饭菜的安全问题,交由食品检验中心的学生组织每天抽样监测..

学生邮局的“邮递员”在工作

为了让全校师生感受到一种朴素善良、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关怀,他设立了“校长特别提名奖”,获得这一奖项的,可能是天天坚持跑步的学生,即使他的成绩并不突出;也有天天给父母打电话的孩子,被颁发孝心奖,“父母培养一个让自己暖心的孩子,这是挺成功的事儿。”

与此同时,他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办学者,“我始终认为要站在大地上办教育,摆脱现实和制约,是不可能的事情。”

就连高三开体育课,唐江澎也是先从一个月一节体育课试试,发现没有影响高考,慢慢变成每周一节课,直到现在的每天一节课。

他相信,比起抱怨教育中的问题,我们更需要的是寻求解决办法。很多改变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,但一定要相信时间的力量,久久为功。

采访的最后,外滩君问到唐江澎校长,退休以后有什么计划?

他兴致勃勃地说,自己会选择一所大学浸泡一段时间,一方面弥补没有上过大学的遗憾;另一方面也借助大学的平台,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,为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。

以上是唐江澎校长在省锡中的教育实践,以及对“好的教育”的思考。

另外,关于升学率的现实压力、人才评价机制改革、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,唐江澎校长也有非常深刻的洞见。(以下是采访实录,限于篇幅,内容有精简)

B=外滩教育 T=唐江澎

B:您曾经说过,“学校没有升学率,地位就会被边缘化”。如果升学率下降,会给学校带来怎样的压力?

T我常会说,孩子一生一次高考,家长一生两次高考,校长年年都是高考哪怕在省锡中这样的学校,升学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
不得不承认,升学率对一所学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。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:

首先,最直接的改变就是,一批可以自由择校的学生,他们会用脚投票,优质生源大大减少。

其次,地区的党政领导也会重视升学率。我们常常会看到,一些学校的升学情况一旦下滑,校长就会被约谈,甚至以各种理由被免职。

最后,名校升学率下降后,一定会招致家长的不满。作为教育者,我们不能把所有教育理想的实现,都寄托于社会,要求公众都认可、支持我的价值判断。不可能的。

我们只能在满足公众期待的基础上,拓展空间。如果学校没有了升学率,肯定会被边缘化,也就得不到资源上的支持。

因此,升学率不仅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整体声誉,还意味着改革和试错的空间。

省锡中的高三语文老师,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,“我们高三的语文成绩一定要考好,因为它意味着高一高二孩子的阅读空间。”我是含着泪来接受这句话的。

高考压力下,学生的阅读空间怎么来?语文成绩必须得上去。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
一旦走入恶性循环的话,无论你搞什么艺术活动、体育活动,都会被“不良归因”,很多人会说,看看,就是搞这些把成绩搞掉下去了。最后,学生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。

升学率,是每个学校、每个校长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压力。但是,为了学生的幸福成长,身为校长,还是要顶住压力,为学生撑出一些“人的空间”。

B:今天,您觉得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还存在哪些争议?家长对二者还有什么误解?

T:我一直有一个观点,如果一个概念需要反复强调,防止被误解,那么,我就要反思这个概念本身的普适性问题。为什么它和公众心理总有一定的差距。

其实,家长在教育的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,那就是孩子的幸福。家长理想的状态是什么?学生按时起床,不要太辛苦,上课精神饱满,作业又不是很多,一天中还能运动,最后考得很好。

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吗?所以,我不太强调应试和素质这种概念,容易引起误解,我更倾向于说,这是人的教育,还是分的教育。

一个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,它也应该有不过的升学率。学习成绩,也是综合素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只不过,有些家长将考试分数,当成了通往幸福的唯一路径,忽略了比分数更重要的品质,比如身心健康、情绪管理等等。

B:您提出,“好的教育,应该培养终身运动者、责任担当者、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”。具体来说,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培养这“四个者”?

T:我有一套非常便捷的方法,培养终身运动,家庭最好天天一块锻炼,尤其在假期。假期里,当一个家庭的家长领着孩子,每天都向着太阳奔跑的时候,这个家庭一定是阳光灿烂,充满信心。

经历了疫情网课,我们学校的家长对我们学校的感情深的不得了。因为每天早上体育老师都在视频里叫全家一块跟着做操,很多家长都说那是一段非常温馨、和睦的家庭回忆。

每天晚上最后一节网课,家长也很喜欢,是厨艺烘焙。大家各显身手,上传亲子做饭视频,其乐融融。学做饭、学做家务、打理好自己的生活,这不就是在培养优雅生活者

讲到这里,我很感动的是,锡山高中的孩子,毕业离开学校前,都会自发地把自习室、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,甚至连马桶都擦得一层不染。这样的孩子,未来走到哪里,都会认真生活、优雅生活。

责任担当者的培养,也是在日常生活当中。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的情操高尚起来,一定要有参加公益活动的意识,而且是纯粹利他性的,不是为了什么“升学包装”。

咱们中国目前参加公益的人群比例太低,也缺乏这种社会氛围。家长是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公益这件事,是否身体力行,直接会影响孩子的格局和担当。

至于培养问题解决者,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共同阅读。通过阅读,开阔孩子的视野和知识面,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B: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,一直是教育热点话题。您觉得,拔尖创新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究竟该如何培养?

T:今天我们国家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,依然是筛选一小部分学生去重点培养,而不是大面积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素养的学生。

四十多年来通过观察,我有这样的印象:所谓“拔尖人才”早期培养方法,大多不过是在所有做题的孩子中间挑一堆做题比较好的孩子,把他们提前选出来做更难、更高程度的题,最后再通过考上那几所名牌大学来证明他们的“拔尖”。

这就像中国足球队的培养模式一样,如果全中国的娃娃不踢球,只靠个别孩子,在他们身上寄托国足冲出亚洲的所有希望,结果只能一次次梦碎。反观中国乒乓球运动水平达到世界顶尖,那是因为中国打乒乓球的孩子多。

同样,中国要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,唯一的方法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在探索中求知学习,而不是在做题中记忆知识。

培养方式不变,评价标准不变,就不会有创新人才的诞生,这是一个常识问题。

B:您觉得,中国学生在创新能力上,主要有哪些不足?

T:今天,影响中国学生创新能力的有三方面限制:

第一思考能力的限制。没有问题意识,不愿意独立思考,学习仅仅靠记忆。但是,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人思考。

拿语文学科来说,“床前明月光,疑似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学生真正动脑筋思考的话,就会发现一个问题,“床前”是在哪里?李白坐在一个什么样的屋子里边,怎么会抬头就能望见明月?这不合情理。

再联想到,“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”,两处的“床”是不是一个意思?去查字典,原来它的意思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床,而是井边的围栏。

自古有“背井离乡”一说,井边最容易产生思想之情。这就对了,于是一通百通。

如果孩子坚持这样思考和学习,脑子就会越来越好。

第二个限制是,我们现在的动手实践能力越来越差。现在的孩子基本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,谈何创新与发展?

芬兰的教育部长也说,只有让数万计的孩子都动手创造实践,芬兰才可能培养出数以千计的工程科技领域的发展创新人才。这也是为什么,我会特别鼓励学生去动手做实验。

第三个是应用能力。学到的东西应该要鼓励学生去用。

孩子所学习的知识,只是对现实应用场景的抽象和提炼,它不符合真实的情境。

我们现在遇到的任何一个现实问题,都是综合性的问题。只有让学生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性学习,他们整体的创新素养才能得到提高。

B:您认为,今天的人才评价机制应该有怎样的改变?

T:大的高考制度,依然是保持我们人才选拔的公正与公平的制度。不过我们可以尝试增加一些灵活的评价机制,比如校长实名制推荐综合评价体系强基计划等。

我觉得现有的评价机制还要在三个方向上发展:

第一面要扩大一点。

比方说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在上海和浙江试点,综合评价录取就非常好,为何不把它就推广到更大的范围?试点挺好的改革,不能永远限制在小的范围内,它应该是应全国的事情。

第二个方面,能够引中学教育改革的一些关键的评价也应该启动

我一直在提出要进行工程素养评价,比如评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。起码工科院校可以搞个联盟,统一进行工程素养的测试评价,让刷题的孩子走出来,将精力放在更值得的地方。

应试本身不是坏事,关键看应试的标准是否多样,培养方式是否多样。

第三点就是对于特殊人才的考核比重要有一个调整

现在最大的问题是,大家都考语数外,苛刻地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均衡发展。

一个想考北大中文系的孩子,为了不让数学拖后腿,必须在这门学科上投入大量的时间,只为了多考20,为什么不让这个孩子把精力用于通读史记?

我一直在呼吁,中国孩子的学习负担重,这不是根本问题。关键这一负担是值得的吗?它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学习,还是只是为了通过考试?

为什么不能将高考科目组的内容分层? 比如,数学就可以分出多个水平层级,提供给不同目标专业的学生。

唯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,才有人才成长的多元教育方式的多元化,最终才能实现人尽其才、各展其长

未来,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,有机会在自己认定的专业领域里发展自己,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跳出内卷。

*文中部分图片来自锡山高级中学公众号

关注外滩教育

发现优质教育

相关内容

Copyright @ 2008-2020 www.jjzkw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基金周刊 版权所有
联系我们:829 875 9@qq.com